柳州优路教育为大家详述,建设工程承诺制作为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要举措,经过“企业承诺、政府监管、失信惩戒”的模式,大幅简化了审批流程,但“承诺易、落实难”的问题也随之凸显。要让承诺制真正落地见效,关键在于构建“全链条闭环管理”体系:从承诺前的清单明确、责任绑定,到承诺中的动态监管、科技赋能,再到承诺后的失信严惩、信用修复,缺一不可。只有让“空头承诺”付出代价,让“诚信履约”得到激励,才能让承诺制既“放得开”又“管得住”。
柳州优路教育为大家详述,一、承诺制落实的3大堵点:别让“一纸承诺”成了“空头支票”
在建设工程领域,承诺制推行这些年,确实帮不少企业省下了时间成本——以前跑审批要盖十几个章、等几个月,现在签个承诺书,项目就能早点开工。但现实中,总有一些企业把承诺当“走过场”,导致“承诺一套、做起来另一套”。这背后,其实藏着3个绕不开的堵点:
1. 企业“侥幸心理”:“先承诺再说,监管未必查得到”
有些企业觉得,承诺制就是“宽进”,只要签了字就能开工,至于承诺的内容(比如质量标准、安全措施、环保要求),先放一边,等监管找上门再说。甚至有施工单位私下说:“承诺书上的条款那么多,真要逐条落实,成本太高了,先把项目拿下来,后面慢慢‘协调’。”这种心态下,承诺自然成了“纸上谈兵”。
2. 监管“跟不上趟”:“人手少、项目多,怎么查得过来?”
以前审批时,政府部门会把材料仔细审核一遍,相当于“事前把关”;现在改成承诺制,监管重心后移到“事中事后”,但很多地方的监管力量没跟上——一个区的住建局可能就十几号人,要管上百个在建项目,光日常巡查都忙不过来,更别说盯着每个企业的承诺是否落实了。结果就是“承诺签了,监管断了档”。
3. 惩戒“挠痒痒”:“就算没落实,罚点钱就完事了?”
较让企业“有恃无恐”的,是失信成本太低。有些地方对未落实承诺的企业,顶多是“限期整改”“罚款几千块”,和项目利润比起来,这点代价根本不够看。甚至有企业宁愿交罚款,也不愿意按承诺投入安全设施——反正“罚款比整改便宜”。这种“违法成本<守法成本”的情况,直接让承诺制的约束力打了折扣。
二、督促落实的底层逻辑:从“重审批”到“重监管”的思维转变
要解决承诺制落实难的问题,首先得明白:承诺制不是“放任不管”,而是“换种方式管”。以前靠审批“卡脖子”,现在靠监管“盯过程”,核心逻辑是从“事前堵漏洞”转向“全程防风险”。
打个比方:以前审批就像“高考”,企业埋头准备材料“备考”,考上了就能开工;现在承诺制更像“大学学分制”,企业先“入学”(签承诺),但后续要经过快速次“随堂测验”(日常监管)、“期末考试”(专项检查)来证明自己“合格”,如果挂科太多,就得“留级”甚至“退学”(失信惩戒)。
所以,督促落实的关键,就是把“学分制”的规则立起来:明确“学什么”(承诺清单)、“怎么考”(监管方式)、“挂科怎么办”(惩戒措施),让企业知道——承诺不是“一劳永逸”,而是“责任开始”。
三、4步闭环管理:让承诺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
结合各地实践经验,真正有效的督促落实,需要一套“承诺前-承诺中-承诺后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这4步,缺一不可:
头等步:承诺前“把好关”——清单要“细”,责任要“实”
企业签承诺前,较怕的是“稀里糊涂承诺”——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承担什么责任,也不知道哪些条款必须落实。所以,头等步必须把“承诺清单”列清楚,让企业“看得懂、记得住、做得到”。
具体怎么做?
清单“标准化”:政府部门要把承诺事项细化成“可量化、可检查、可追溯”的条款。比如“质量承诺”不能只写“确保工程质量”,而要明确“地基承载力达到XX标准”“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”“每道工序验收合格率100%”等具体指标。浙江杭州就推行了“承诺事项负面清单”,明确哪些情形绝对不能承诺,避免企业“拍脑袋签字”。
责任“绑定化”:承诺不仅要盖企业公章,还要让项目负责人、技术负责人、安全负责人“联签”,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。就像签劳动合同一样,谁签字谁负责,后续出问题就找谁,避免“企业担责、个人免责”的情况。
第二步:承诺中“盯得紧”——科技“赋能”,监管“动态”
承诺签了,项目开工了,怎么确保企业没“跑偏”?靠人工巡查肯定不够,必须用科技手段“盯过程”,让监管像“电子眼”一样无处不在。
3个实用监管手段:
“智慧工地”实时监测:现在很多地方要求项目安装“智慧工地”系统,经过摄像头、传感器实时监控施工情况。比如塔吊有没有超载、深基坑有没有位移、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,数据直接上传监管平台。一旦发现和承诺不符(比如承诺用环保材料,结果监测到扬尘超标),系统自动预警,监管人员头等时间介入。江苏苏州就靠这套系统,去年发现并整改了2000多个承诺未落实问题。
“双随机+重点监管”抽查:对一般项目,用“随机抽企业、随机抽人员”的方式检查,避免“人情监管”;对风险高的项目(比如超高层、危大工程),列为“重点监管对象”,增加检查频次。上海浦东就规定,承诺制项目的检查频次要不低于传统审批项目的1.5倍,确保“放得开、管得住”。
“第三方评估”补位:政府人手不够?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(比如工程咨询公司、检测机构)参与监管。这些机构有专业能力,能帮监管部门核查企业是否落实承诺(比如检测材料是否符合承诺标准、工序是否按承诺流程施工),结果作为监管依据。广东深圳就经过购买第三方服务,解决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。
第三步:承诺后“罚得疼”——失信“严惩”,信用“挂钩”
企业较怕什么?不是罚款,而是“一处失信,处处受限”。所以,督促落实的核心,是把承诺履约情况和企业信用深度绑定,让失信企业“寸步难行”。
失信惩戒怎么“加码”?
“黑名单”+联合惩戒:对未落实承诺、造成质量安全事故或严重失信的企业,直接纳入“建筑市场黑名单”。一旦进了黑名单,3年内不能参与招投标、不能承接新项目,银行贷款额度降低、利率提高,甚至法定代表人出行受限。江西南昌就有一家建筑公司,因承诺的环保措施未落实导致扬尘污染,被列入黑名单后,连续两年没接到新项目,较后不得不主动整改、修复信用。
“经济+资格”双重处罚:除了罚款,还要剥夺“承诺资格”。比如,对首次未落实承诺的企业,暂停其1年承诺制申请资格;第二次失信,直接取消承诺制资格,以后项目必须走传统审批流程。这样一来,企业就会掂量:“为了省点成本失信,值不值?”
“信用修复”给机会:惩戒不是目的,督促整改才是。企业如果主动整改、弥补损失,可以申请信用修复,但修复过程要严格——比如提交整改报告、接受第三方评估、公示无异议后,才能恢复信用。这样既给了企业“改过自新”的机会,也避免了“一棍子打死”。
第四步:行业“自律”补位——协会“搭台”,企业“唱戏”
光靠政府监管还不够,行业自律能让承诺制落实更“主动”。毕竟,企业较在意同行的评价和行业口碑。
行业协会能做什么?
制定“行业承诺标准”:比如建筑业协会可以牵头制定《承诺制项目履约评价标准》,从质量、安全、环保等维度给企业打分,分数高的企业优先推荐参与重点项目,形成“守信者受益”的氛围。
开展“履约培训”:很多中小企业不是不想落实承诺,而是不知道怎么落实。协会可以组织培训,教企业怎么制定承诺清单、怎么建立内部履约机制,帮企业“会承诺、能落实”。
“红黑榜”公示:定期公布“承诺履约红榜企业”和“失信黑榜企业”,经过媒体、行业会议等渠道曝光,让守信企业有面子、失信企业没市场。
四、案例:从“问题项目”到“样板工程”,这个地方是怎么做到的?
去年,山东青岛有个住宅项目,一开始企业承诺“主体结构验收快速性经过”,结果施工中偷工减料,钢筋间距超标,被“智慧工地”系统抓了个正着。监管部门当即要求停工整改,并处以50万元罚款,同时将企业列入“失信预警名单”,暂停其6个月承诺制资格。
企业负责人后来坦言:“以前觉得承诺制就是‘走个形式’,没想到监管这么严。罚款是小事,关键是公司信誉受影响,好几个合作方都来问情况,差点丢了大订单。”之后,企业不仅按要求整改到位,还主动建立了“内部履约督查小组”,每个月自查承诺落实情况。现在,这个项目成了青岛“承诺制履约样板工程”,经常有同行去参观学习。
这个案例说明:只要监管“长牙”、惩戒“带电”,企业就不敢把承诺当儿戏。
五、未来趋势:数字化让承诺制落实更“聪明”
随着数字技术发展,未来承诺制的督促落实会更“智能”。比如,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承诺内容,确保“承诺不可篡改”;用AI分析企业历史履约数据,自动生成“风险等级”,对高风险企业提前介入监管;甚至可以开发“承诺履约APP”,让企业实时上传落实情况,监管部门在线核查,实现“企业少跑腿、数据多跑路”。
当然,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。各地在推行承诺制时,要结合实际调整监管措施——比如对信用好的企业“少检查”,对信用差的企业“多盯着”,真正做到“精准监管、分类施策”。
建设工程承诺制的核心是“信任”,但信任不能靠“自觉”,得靠“制度”。只有把“承诺-监管-惩戒-修复”的链条织密,让每个环节都“管用”,才能让承诺制既简化流程、激发活力,又守住质量安全的底线。毕竟,老百姓住的房子、走的桥、过的路,容不得半点“空头承诺”。
(注:文中各地政策及案例均基于公开报道整理,具体实施细节以当地官方较新公布为准。)
- 详情请进入柳州优路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yoululz.5zix.com/news/138826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柳州优路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建筑工程承诺制怎么督促落实的全部内容。